一、現金流量
操弄現金流量難度,遠遠高過操弄盈餘。∴現金流量表現出色的股票絕對值得投資人關注。因此,最令人放心的標的,莫過於一支好的成長股,兼具強健的現金帳,同時每股現金流量也高出每股盈餘一大截。
許多投資人在評價企業時,視現金流量為最關鍵的因素。巴菲特一針見血指出:「盈餘非生而平等」,他認為企業分為兩種:①創造充沛現金,並能將其做為股東股利之用或應付擴產之需、②窮於應付新建或重建廠房機具,否則難以在行業裡立足
⇒ 穩健的現金流量可用在①償還貸款、②未來資本支出、③現金股利、④實施庫藏股。
現金流量是企業活力的泉源,除了不利會計操弄,還彰顯①未來股利正常與否、②流動性與槓桿比率的可能趨勢、③是否有浮濫生意。例如,每股盈餘快速攀升,現金流量卻萎縮,可能暗示過多資金套在庫存和債務、④能否金援後續資本支出。
若要根據每股現金流量張設濾網,首先得對照同一會計期間的每股盈餘。但若是不怎麼講究的濾網,只要確認上個年度及五年平均的每股現金流量超過每股盈餘即可。
對於優異的成長股,如果一年的每股現金流量稍微輸給每股盈餘,但原因是債權攀升加上/或者庫存融通擴產,則投資人便不用過度擔心。不過,如果五年平均現金流量也輸給五年平均每股盈餘的話,那麼我會打消買進的主意
⇒ 簡易濾網:上一年度及五年平均的每股現金流量>每股盈餘 ⇒ 每股現金流量>每股盈餘的企業,在買或不買的決斷關頭,理當可以多一分把握。
資本支出是繼續營運的必要項目,但有些企業光是為了生存,就必須在購買或更換廠房機具投下鉅額資金,這種會吃掉股東現金的企業就像「錢坑」,幾乎沒有一個會善待投資人。∴對過去五年資本支出超過現金流量的企業,最好「敬而遠之」。現金流量「樂勝」資本支出的公司,與其說是具有投資價值,不如說會留點錢給股東。
股價現金流量比=市值
÷ (現金流量-資本支出)
低股價現金流量比不表示現金流量強;股價現金流量比僅指出股價相對於現金流量來的貴或划算。
二、相對強弱(Relative
strength)
股價相對市場在過去1個月跟過去1年的相對強弱,這一道濾網可找出貨真價實的強棒。∵根據歐沙那希(Jim
O'Shaughnessy)研究標準普爾過去43年的資料,對各種想得到的投資方式做了測試之後,找出10種投資美股勝算最高的方式,結論是過去1年相對強弱表現佳是10種致勝投資策略的共通要素 ⇒ 表現最好的股票,通常是已經從市場突圍而出的股票。
表 相對強弱的計算方式
相對強弱這道濾網必須符合「過去1年的值」>「過去1個月的值」>0的要求。在多頭時,相對強弱能看出可望表現最亮眼的股票。在空頭時,相對強弱沒那麼管用,∵在空頭的最後階段,投資人會無視潛在價值,賣掉獲利最好的股票
⇒ 投資人最起碼要做到的是,確認股票買進後要有所表現,而且將來看起來是順風而行。
應用一個月相對強弱篩檢時,應該謹記長時間的強勁成長,會讓優異的成長股略顯疲態。但只要整體趨勢不變,同時公司沒有異狀,這現象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因此,有時候可以對1個月的相對強弱睜隻眼閉隻眼,但前提是3個月的值為正、其他投資條件盡數符合,並且1年的相對強弱基準,不管怎樣也不可鬆手。不過,若是股價數個月持續走軟,就是考慮該股去留的時候。
圖表可以快速呈現一段時間的股價歷史,因此用三張圖分別顯示股價、相對強弱和每股盈餘成長的圖示,可以很容易辨認出好的成長股。
三、公司經營面
在能力範圍內,確認公司經營階層稱職而且誠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難就難在得從簡短會晤、企業年報、法人報告或報章雜誌中,評斷一家公司的好壞。成熟企業的每股盈餘成長紀錄是判斷經營層面有無能力的最好辦法;新創公司的每股盈餘成長率一樣重要,但記錄可能不足以判斷經營階層的能力。
⑴檢驗公司經營面的方法
若公司經營階層有意愚弄外界,是能夠站得上風。∴投資人應由下列項目檢驗公司經營面:
◎股東大會
出席股東大會可藉此觀察公司組織、董事長和執行長應對情形。
◎年報
通常要注意過於精美,尤其放了不少張董事長與其他董事照片的年報。
◎董事會組成
董事成員若找政客、官員等人是扣分,∵這些人只是來露臉,對公司進步沒有什麼作用。
◎執行長在外活動
留意「大砲」型、常對外發表產業、國情看法的執行長。這些人在不相關得方面有非分之想,表示心思沒有完全放在任職公司上。
◎重要幹部的生活方式
留意執行長的私生活過度光鮮,且喜歡在車牌、專機、企業房舍做文章的公司。
◎獲利預測落空
留意獲利預測落空的執行長。∵讓高薪分析師臉上無光,法人接下來可能不太買帳,連帶危及籌資能力,難保日後不會付出代價。
◎幫手的來頭
第一流的經營團隊總是吸引最有利的幫手,是以公司的輔導券商、投資銀行、大股東成員等為考量層面。
此外,觀察經營階層和員工的一般舉止及態度也是不錯的指標。例如,接電話快不快?口氣好不好?交代清不清楚?櫃檯人員機不機靈?有沒有立即反應,而且具有專業性?員工做事起勁且開心嗎?你會想僱用他嗎?
⑵執行長異動
指派新執行長可能是公司大轉型的預兆,尤其新任執行長名氣很大、戰功彪炳,接掌的企業又咸認管理不佳時,可能性更高。判斷新執行長是否有本事並不容易,投資人最好從簡報和媒體報導中,探查清楚新任執行長過去任職企業的每股盈餘成長紀錄。
要注意宣布執行長下台時,是否話中有話,有的是真的榮退,有的表面上是「健康因素」,其實是「咸認不適任」,「望能減輕職責」則是在說「捅的簍子夠大了」。
優異的新執行長是投資一家公司的主因,但不該是唯一原因,如同巴菲特挖苦觀察所說:「當戰績卓著的經營階層對上基本面素來不佳的事業,紋風不動的便是企業的名聲。」
⑶董事持股異動
董事持股異動是不錯的選股指標。知道董事手上持有大量公司的股票,也就是你和他的雞蛋跟飯碗放在一起,無疑是好消息。∵決定買股之前,得知董事與你皆有志一同,不啻為一劑強心針;反之,若董事大舉出脫手上持股,外界便很難對公司提起興趣。
最重要的一點是,董事買股的重要性遠大於賣股。∵將大筆資金投入任職的董事,可能覺得股價被低估,∴持有股票比現金好。反之則不一定,∵除了董事可能覺得股價被高估之外,也可能有買房、繳款、或支付生活開銷等合理用途。
另一個重點是,買賣股票的董事人事。董事集體買股大大增強買進訊號;同理,董事集體出脫持股,賣出訊號更為明顯。
董事的職位和剩餘持股的增減百分比需納入考量,並且留意閉鎖期開始前約一個月的交易情形,事後往往別有用意。持股破百萬的董事長,多買一萬股的意義不大,可能是時機不好做個樣子;不過,若財務長持股從一萬股倍增為二萬股,意義就大不相同。同理,業務部門主管賣掉12張股票中10張,也會令我為之側目。
四、競爭優勢
競爭優勢就像未來盈餘的地基,能提升獲利預測的可信度。某種程度上可視為「市場地位」,其形式有①頂級品牌:例如,可口可樂、麥當勞、馬莎百貨等、②專利或著作權、③合法獨占、④市場盟主:例如,微軟、迪士尼、《華爾街日報》等、⑤站穩利基市場 ⇒ 巴菲特幾乎只投資地位優秀的企業,∴如果有的選,當然要投資「鶴立雞群」、比同業有撐的企業,因其盟主地位無庸置疑地少見競爭對手。
考驗競爭優勢是看產業的進入障礙。巴菲特的說法是:「對報酬不太行的企業,對手造成的傷害才是真正的考驗。」
成長企業大多出現在打順手牌的類股。例如,媒體、藥廠和支援服務業;反例則是船廠、工程、紡織業 ⇒ 成長型投資人重視的財務數字為①本益比、②本益成長比、③每股盈餘成長率、④資本使用回報率、⑤毛利率;價值型投資人重視的財務數字為①股價淨值比、②股價有形淨值比、③股價現金流量比、④市值營收比、⑤股價研發比。
資本使用回報率
=稅前息前盈餘 ÷(普通股+優先股+資本公積+各級債務+融資租賃負債+少數股權+負債準備)
計算資本使用回報率時,分子的獲利要加回應納稅額、非常項目、利息和股利;分母代表從各種管道籌措並投入營運的資本金額。資本使用回報率的計算會剔除無形資產的目的是①適用全體企業的一致分析和處理基礎、②審慎衡量營運資產的運用效率、③反映買主收購營運資產的效率,跟出價高低是兩回事。
資本使用回報率(ROC)一律要跟當前借貸成本比較。若資本使用回報率>借貸利率,則能挹注每股盈餘,象徵企業善用籌資增產的能力,一般來說是好股票的共同特徵;資本使用回報率低的企業經常會面臨經營階層的控制權異動,順便再辦理增資
⇒ 資本使用回報率落在20%或以上的高檔,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明證,∴資本使用回報率的趨勢是追蹤重點,若是衰退表示公司不復原本的競爭優勢。
投資報酬率(ROI)是另一個檢視企業績效的方式。投資報酬率代表公司整體的評價,亦包含市場本身對公司併購政策及能力的評價。投資報酬率高的企業值得較高的溢價;反之,若投資報酬率低,溢價也較低。
毛利率是另一個競爭優勢的正面指標,但有些地方要小心:
◎毛利率極高會招來其他公司競爭。除非進入障礙極高,否則會吸引其他公司參一咖。理想情況是,公司不僅毛利高,而且產品或服務「獨一無二」難以仿效,例如專利保護。
◎毛利率極低會提高投資風險。銷貨小跌可能重傷獲利;同理,銷或小漲也可能是大利多。
◎毛利大幅變化通常是高層新官上任的緣故。但若經營階層是多年老面孔,則可能是陷入價格戰、或新推出或改良產品。
◎慎防毛利長期欠佳、屬於低毛利產業、又積重難返的企業,特別是對新高層宣稱的誇大毛利的利多消息要有戒心。
◎毛利顯著回升可能是產品或服務改良的結果,從經營高層說詞、法人報告、簡報和年報等可看出端倪。
◎毛利起起伏伏往往代表企業面臨定期或週期性的價格戰。除非有證據顯示基本面大好,否則當心在毛利高檔階段買進這種股票。
◎一家公司的毛利應該跟其他同行的數字或產業平均比較。
◎毛利的趨勢很重要,若每況愈下可能是企業喪失競爭優勢的最初(也許是唯一)警訊。
類股評比是檢查個股競爭優勢的絕佳指標,尤其資本使用回報率和毛利率就像明燈。絕佳的成長股多半資本使用回報率和毛利率雙高。
五、衡量企業財務實力
槓桿比率=(全體借款-現金-國庫券-存單)÷(股東出資+無形資產)
槓桿比率>50%就要留意,更要小心大部分借款為短天期的公司。∵高槓桿公司①對利率變動可能非常敏感、②若碰到流動性危機期間會不堪一擊、③表現往往比大環境趨勢「誇張」,若環境趨勢向上,則大大為股東加分,反之也會跌得更重。但如果高槓桿公司的現金流量真的很好,而且槓桿正迅速壓低。也不是不能破例。
衡量企業財務實力時,有四個重要的財務比率:
①速動比率:如果低於業界同行,而且逐年惡化,可能意味著面臨增資的壓力。
②流動比率:若有大幅起伏,代表企業的財務結構基本上已生變。零售商的流動比率會低於平均水準。至於其他產業,高流動比率的原因有的是存貨囤積或債務控管不佳。
③利息覆蓋倍數:覆蓋倍數低且/或惡化是明顯的警訊,有的可能會埋下日後債務重整、增資或倒閉的禍根。
④股利覆蓋倍數:股利覆蓋倍數=常態化每股盈餘 ÷ 淨每股股利。若倍數為2~3,便頗為心安;若數字難看,可能減少股利發放,以致股價應聲下挫。
※雲解:股利覆蓋倍數≒股利發放率的倒數
好的成長股,似乎都屬「印鈔機」一類,會吐錢出來,而且通常現金無虞。∵找得到滿足全部成長標準,同時資產負債表也亮眼的股票,不需要額外冒險投資身陷債務、現金流量欠佳、資產負債表又乏善可陳的企業。
六、每股盈餘增長
每股盈餘成長從快速增長到反映至股價上,需要一段時間,屆時會∵每股盈餘成長率增加而呈現在股價還有提升的本益比上。法人共同預測變化是偵測每股盈餘成長率增加或減少的好方法,可以的話應逐一檢視背後的法人預測,尤其是個股的往來法人,數字可能比較可靠。
每股盈餘爆發成長的公司往往源自於自我複製成功模式。這種公司的理想投資時機,是模式證實可行開始展店那時候。複製的優點是基本功只需要「磨」一次,一旦證實模式可行,就可展店,過程中獲利會隨每間新店面開張而上揚。
能自我複製成功模式的公司,本益比往往不低,但∵過幾年後,本益比註定會回歸均數,∴別碰徒有複製模式卻沒獲利,或預估本益比>20的公司。否則為將來的成長支付過高的代價,到頭來的報酬不會好看。
七、其他投資基準
⑴小本個股
「大象不會跳舞」,管理階層將一家市值5億的公司規模翻倍的難度,比經手500億時低多了。50年來,小型股績效比大盤高出約3.8%。小型股的主要劣勢是缺乏市場性,較不受法人青睞,但對散戶而言,要買要賣通常問題不大。
⑵誘人的股利收益
高股利殖利率對成長型投資人來說不算什麼,巴菲特一向認為保留盈餘對股東更有益。∵成長股靠保留盈餘這些錢擴張,通常能賺到絕佳的資本報酬
⇒ 公司留下發放股利的錢再拿來運用,結局比股東自己用好。
不過,會發放股利的公司較受歡迎,通常資產股的效果比成長股明顯 ⇒ 發放股利可以擴大潛在的買主客群,同時彰顯董事對前景的信心。
⑶買回庫藏股
公司宣布實施庫藏股,同時確認開始動作時,通常代表利多。∵①表示董事會對公司有信心,而且通常表示公司的流動性很好、②買回股票並註銷,可以降低股本、③買回庫藏股通常可以提升盈餘。
巴菲特提倡少上有濫頭寸的公司,應該考慮將現金發還股東,一視同仁的買回庫藏股是不錯的方式。雖然實施庫藏股不等於投資人的進場訊號,但其效果非常類似董事集體買股。
⑷推陳出新
「新鮮事」分成①新經營階層、②新技術或新產品、③新產業活動,包含立法、④新併購案。不過,推陳出新本身不是買股的原因,還必須是基本面看好。若確定基本面看好的話,「新鮮事」也往往是每股盈餘快速增長的原因。
⑸市值營收比
詹姆士•歐沙那希(James O'Shaughnessy)研究標準普爾指出:市值營收比<1.0,且12月相對強弱走高,合起來就是43年來最有效的投資基準。
市值營收比主要用在有起色的場合,或檢查成長股有沒有被高估,對虧損而無本益比可供評價的個股特別有用。通常有麻煩的公司不會發放股利,市值營收比是少數僅存的評價工具
⇒ 市值營收比要跟毛利、毛利趨勢和業界評比一起看,且業界評比往往能看出有趣之處及投資契機。
低市值營收比是有利的投資特徵,理論上市值營收比評比要準,財務槓桿必須保持合理水準,否則理當設想或有增資的情況
⇒ 財務槓桿很高的公司,不能光看市值營收比的表現數字。評比公司之間的市值營收比時,應考量財務槓桿比率高低。
對價值型投資人來說,若市值營收比≦0.5,或有的婓然價值就已浮現;對成長型投資人來說,低市值營收比不是成長股的要件,市值營收比<1的實益在於價值篩選,若其他條件,包括低本益成長比、現金流量充裕、相對強弱高等要件都到位了,低市值營收比是加分用的價值特徵。注意,許多好的成長股的市值營收比長年維持高檔。
八、全盤考量選股
我習慣把這些選股基準想成袋子裝的彈匣,不過這些子彈不見得都會射出,而且有的可能脫靶。
※參考資料:
「超越祖魯法則:瞄準成長股的超人利潤,散戶選股策略經典」Beyond The Zulu Principle: Extraordinary Profits from Growth Shares,作者:吉姆‧史萊特(Jim Slater),出版者:大牌出版,2021年7月三版。
※圖片來源:
https://i0.wp.com/www.yellowdaddy.com.tw/wp-content/uploads/2024/07/談判籌碼:策略與實踐05-20240705.webp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