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長股的必要條件
⑴本益成長比
本益成長比的臨界值必須配合市場平均。例如,市場的本益成長比≒1.5的歷史相對高點,在這種背景下,本益成長比<1就可堪稱好的投資標的;本益成長比<0.75看好度是大盤2倍;本益成長比<0.6則是2.5倍。
本益成長比臨界值視手上的資金多寡而定。部位相對大的基金以本益成長比<1為選股標準;部位較小的散戶以本益成長比<0.75為選股標準。
⑵預估本益比<20
預估本益比最穩當的區間是10~20倍,預估每股盈餘成長率則建議落在15%~30%。
⑶現金流量強勁
最新年報和近五年平均雙雙勝過每股盈餘。現金流量這道關卡不會提高績效,但現金流量充裕可以將每股盈餘年復一年兌現,化為充裕的帳上現金,最起碼要迅速把財務槓桿壓低,是多一道保險,而且萬一步入空頭可能就有用了。
⑷財務槓桿<50%或現金充裕
財務槓桿>50%就要小心,現金充裕往往是一間公司真的在成長,而且每股盈餘能變現的有力證明。
⑸相對強弱走高
近1年相對強弱>近1個月相對強弱>0。若近1個月相對強弱<0,則近1年相對強弱>近3個月相對強弱>0。
⑹競爭優勢
通常可以從高資本使用回報率和營業毛利率可以看出競爭優勢。
⑺董事交易
董事買股很可取,但並非是不可或缺的買進條件。若好幾名董事正在大肆出脫股票,則絕對不可買進。
二、高度誘人
◎每股盈餘成長:最好是源於自我複製成功模式尤佳。
◎董事買股。
◎市值:偏愛股本約新台幣14億~114億元。
◎股利收益:優先挑選會發放現金股利的公司。
三、加分因子
⑴低市值營收比
低市值營收比套用在成長股上,是絕佳的加分價值特徵。
⑵推陳出新
執行長換人、新產品或大併購案,對日後每股盈餘的效應斐淺,而且往往開啟本益比的重新評價。
⑶低市值研發比(Price-to-research)
市值研發比=市值
÷ 研發費用
這指標僅適用年年投入大筆研發經費的公司。研發支出占市值1%以上,表示公司將大筆資金用在日後發展,是好現象。
⑷合理的資產狀況
這項要求對成長股較無急迫性,而且只要在槓桿高的場合才具嚴重性。
很少股票悉數符合必要條件和高度誘人的基準,有的股票幾乎全部漂亮「破關」。如果唯獨漏掉某一項,這時必須視情況通融。我習慣把這些選股基準想成袋子裝的彈匣,不過這些子彈不見得都會射出,而且有的可能脫靶。
※參考資料:
「超越祖魯法則:瞄準成長股的超人利潤,散戶選股策略經典」Beyond The Zulu Principle: Extraordinary Profits from Growth Shares,作者:吉姆‧史萊特(Jim Slater),出版者:大牌出版,2021年7月三版。
※圖片來源:
https://www.tejwin.com/wp-content/uploads/seannchen_Generating_a_picture_mainly_involves_observing_a_fina_bc1cc3a5-2597-4783-9e43-ff8838b022cb.png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