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象──所有投資人。
重點──「企業也許看起來體質良好,是否有任何不利因素會影響這個看法?」
一、負債水準
公式:負債對成本和費用的比率=負債 ÷ 成本和費用
負債的總額可以在資產負債表上找到,損益表則有成本和費用的資料,費用也許不會有單獨的數字,但可以從營業毛利和營業利益的差額看出來。
負債對成本和費用的比率考慮所有的成本和費用,包括折舊費用和所有的負債,不光是營業負債。根據經驗,負債對成本和費用的比率在0.2左右是相當不錯的數字。當負債對成本和費用的比率開始超過0.2時,企業可能發生問題。但是,數字的分析還是要參考企業的特殊狀況和報告書的資料。
二、或有負債
就會計專有名詞來說,它是一項出現於資產負債表日前的資產或負債,但是直到真正發生之前還無法加以量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法律案件,其他例子有:①所得稅的爭議、②保險理賠、③商品保證、④擔保索賠、⑤裁員成本、⑥重建成本和⑦商業租賃的轉讓。
或有資產和或有負債不能互相抵銷,必須分別列示。不能認列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任何其他的財務報表上,它們必須在財務資料的附註裡揭露。或有負債必須誠實揭露,直到負債的可能性消失;而或有資產只有在發生的可能性很高時才能揭露。
如果或有負債的金額相對於收益來說過於龐大,而且發生的可能性很大時,投資人就必須特別注意。
三、所得稅──有沒有任何關於所得稅的問題?
新的稅法規定總是可能出乎意料的打擊某個產業。就算稅法規定不利於某個產業,且影響產業內所有的企業,但也只可能影響一次。簡而言之,不需擔必關於所得稅的問題。
四、退休金負債
⑴企業為員工提撥多少退休金準備?
企業財務報表上不同退休金方案對會計帳務有很大的影響。退休金只是員工在工作期間預留部分薪資,提供退休後收入的一項安排。退休金有三種主要來源:①政府、②個人、③雇主。
退休金是一大筆資金,來自於雇主和員工雙方的提撥。企業退休金方案的制定有兩種提撥方法:①貨幣購買方案(money
purchase schemes)(也就是熟知的「確定提撥」)、②最終薪資方案(final salary schemes)(也就是熟知的「確定給付」)。
貨幣購買方案是指在員工工作期間,雇主和員工共同提撥資金,累積的資金並不屬於員工,但是員工可於退休後享有某些權利。最終薪資方案是將退休金制度從相反方向考慮。貨幣購買方案考慮的是我們有多少退休基金,然後計算可以付給領取人多少退休金。而最終薪資方案先考慮要提供多少退休金給領取人,然後再決定需要提撥的金額。
退休金方案必須確定有足夠的資金支付未來確定的退休金負債。不要忘記,退休基金會累積成龐大的金額,有時候甚至高於雇主企業的價值。因此就算是很小比例的短缺,對於必須補足差額的企業來說,都可能是很大的一筆負債。
相反地,如果退休基金的金額多於精算師的計數字,表示退休金方案過度提撥,就是所謂的退休金盈餘。投資人必須深入了解附註上的退休金方案。如果企業的退休金採用最終薪資方案,投資人就必須多加注意。
⑵提撥退休基金是否有承擔龐大負債的風險?
如果企業採取最終薪資方案,會有承擔龐大負債的風險。
※參考資料:
《讀財務報表選股票:投資獲利10大指標》,作者:Robert Leach,譯者:金雅萍,出版者:財訊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6月10日初版一刷。
※圖片來源:
https://i0.wp.com/rightplus.org/wp-content/uploads/2020/05/3086516-1.jpg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