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Code

文章播報

100/recent/ticker-posts

圖解財報選股 第1章 財報選股的條件設定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投資跟烹飪或園藝沒有兩樣,若想燒出一桌好菜或打造別緻庭院,要欣然研究達人的著作。若你真的想把投資當作一回事,周而復始的閱讀習慣是有效管理持股的一環。投資人應當發展自己的系統、方法和紀律,再配合個人目標,慢慢地隨著經驗修正、調整、成型。

投資的邏輯與分析要非常嚴謹,在進場建立部位之前,需要事先大量花時間努力做功課,但不是要求每件事都要完美無瑕。不論哪一種分析方式,都有其不確定性,不可能百分之百準確預測。你能掌握愈多的資訊,經過推演,你通常就敢在愈低點的時候買進,也些一般人認為不透明的公司,也可以在你推敲追蹤之後提升透明度,因此你比別人更願意持有。

縱使努力可以增加勝算,投資之時對於金融市場還是要保持謙遜的態度,控管資金部位,執行停損紀律。金融市場沒有不可能的事,你看得懂的東西,也可能是別人刻意做給你看的。

為什麼要學財報?∵企業獲利與股價趨勢,關係密不可分,∴財報分析是觀察企業表現的最佳指標產業分析是了解財報背後的成因 看懂財報可以提升股票的投資報酬率

利用財報選股,並不是立即幫我們找出投資標的,而是讓我們透過適當的財務數字,初步剔除許多完全沒有興趣的標的。不論是選用了哪幾個指標,或是設定什麼樣的參數,其最重要的目的在於簡化我們的工作,降低我們的時間負擔。

當你懂得觀察個別公司的財務報表,財報選股工具就可以幫助我們設定一套自己的觀察名單,而不是報章媒體的熱門股,或是口耳相傳的明牌,而是可以快速地找到我們自己想要的股票。

財報分析並非萬能,但不懂財報卻萬萬不能。投資決策是一種思考的藝術,我們在投資上最大的難處就是必須預測未來。然而,任何一個平凡人都沒有預測未來的能力。但公司營運狀況的改變終究會反應在股價上,而基本面分析能讓我們掌握過去的營運軌跡,了解公司目前現況的好壞,或是拿來驗證我們過去做出的推測是否正確。

財報選股通常不是直接選取財務報表當中揭露的數字,而是倚重財務比率。財務比率選股就像我們購買商品會去比較「C / P」值(Cost / Performance Ratio)一樣。財報選股說來件「內行看門道,外行連熱鬧都看不到」的事情,多數投資人因為沒有財務分析的基本概念,隨便設定一堆條件,或是囫圇吞棗去抄襲一些專業人士的選股條件,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篩選,選出來也不知道是甚麼東西,看了清單也不知道如何進一步追蹤與分析。

如果沒有參透基本面這件事情,投資只會是一場又一場的賭博,交易的靈魂永遠找不到出口。總使偶然致富,在下一次投資失利之前,也不過是個短暫的運氣。財報選股的設定有三個基本原則:

 

①指標異質性

所謂「指標異質性是指有一些財務指標本身的意義接近,或是有直接關聯性。若同時使用好幾個類似的指標,就無法產生足夠的鑑別效果。例如,毛利率、營業利益率、純益率,若一股腦同時把這三個指標都拿來做篩選條件,除了條件重複以外,還忽略了其他的觀點。簡單來說,將財報的主要三大報表,每一張報表都選出一、兩個重要的項目當作篩選指標,原則上就已經具備相當的廣度。

 

②參數有效性

所謂「參數有效性」就是毛利率要抓30%20%以上,或是流動比率在200%還是250%以上。另一個參數就是篩選期間是選近四季、3年或5年的財報期間?這些都會對結果產生不同的效果。有關參數的選定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一般而言可參考市場的經驗值或學術前輩們的建議值。

 

③條件適量性

所謂「條件適量性」就是在條件設定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有一些核心的想法,當篩選的條件設定愈多就會愈顯得篩選沒有特色。例如,想要篩選競爭力強且成長穩定的公司,應該從「經營績效指標」與「中長期財務穩定」的方向來做主要的條件設定,因此如果又增加低股價淨值、低固定資產比率、低負債、研發費用比等等,就會愈來愈偏離原本的設定目標,過多的條件選出來的股票反而是四不像。∴篩選條件建議在510個指標之間是最適宜的。∵財報就四大報表,如果想要橫跨四大表,至少就要4個條件,再加上幾個額外輔助條件,一定會超過5個。

 

最後,在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公司之後,還需要一檔一檔去檢視其財報數字的表現,是否僅因為一、兩年的高數字而稀釋了其他年期不好的表現,或是公司財務數字呈現好好壞壞的不穩定狀態,或是雖然是5年平均的優等生,但已經出現連年下降的趨勢 適合持續追蹤的好公司是每年在一定的區間波動,甚至是出現逐年向上的趨勢。

 

※參考資料:

「圖解新制財報選好股」(附:《會計師選股7大指標及41檔口袋名單》別冊),作者:羅澤鈺,出版者:商周出版,20201111日修訂二版2刷。

張貼留言

0 留言

A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