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與壓力並不是孤立的觀念,它們與各種型態與排列之間存在關聯。支撐定義為實際或潛在的買進力量,數量上足以在相當期間內止住價格的下跌走勢。壓力代表實際或潛在的賣出力量,數量上足以在相當期間內止住價格的上漲走勢。∴支撐/壓力的觀念≒供給/需求,雖然意義不完全相同。
支撐水準(support level)是指某股票價位,該處存在充分的需求,至少足以暫時止住下跌的走勢,甚至於讓股價向上反轉;壓力區域(resistance zone)是指某股票價位,該處存在充分的供給,至少足以暫時止住上漲的走勢,甚至於讓股價向下反轉。
就理論上來說,每個價位幾乎都存在某些數量的供給與某些數量的需求(每個價位的供給與需求相對數量,將取決於當時的市況,並因此而決定趨勢)。可是,支撐區代表需求的集中區域,壓力區代表供給的集中區域。
推演支撐/壓力理論的基本資料--是股票交易有集中於某些價位的傾向,它們是股票過去大量換手的價位。任何價位如果發生大成交量,通常將是股價趨勢的反轉點(主要、次級或小型的趨勢),∴這些反轉水準具有「重複發生」的傾向。因此,某些圖形分析專家可以精確預測漲勢將在什麼地方遭逢壓力(供給),或跌勢將在何處獲得支撐(需求)。
一、正常的趨勢發展
如果某個頭部壓力被突破之後,將成為後續走勢的下檔支撐;某個底部支撐被跌破之後,將成為後續走勢的上檔壓力 ⇒ 支撐壓力互換原則。
例如,假定某支股票處在主要的多頭趨勢中,價格由12上漲到24,然後遭逢龐大的賣壓,股價下跌到18,經折返或整理的修正之後,價格再度上漲,隨後在30又遭遇集中性的供給。現在,價格顯然又要修正。同樣地,修正的方式可能是橫向整理或次級折返。如果是發生次級折返,價格將在哪裡獲得支撐?答案是24,上升趨勢的前一個頭部位置。
為什麼會如此?∵市場中的供/需之間僅是維持巧妙的均衡。任何價位的稍多供給就足以遏止漲勢;任何水準的稍多需求也足以頂住跌勢。另外,所有的交易者都密切注意盤勢的演變,如果察覺任何的變動,只要某種新趨勢正在形成之中,他們就可能加入行列。因此,幾百股的買單或賣單可能就引起數千股的換手。
有一點值得注意,造成支撐與壓力的交易者與投資者(由於先前過早買進或賣出),他們未必是無知或沒有經驗。恰好相反,他們或許是市場中比較精明的一群。因此,空頭趨勢中將發生上檔的賣壓(overhanging supply)。換言之,高檔買進而等待賣出的籌碼將向下移動而低於理論性的壓力水準。精明的持股者願意犧牲部份的股價,避免損失的擴大。
同理,在主要的上升趨勢中,過早賣出的多頭或許願意多付幾點的代價而重新取回先前賣出的股票。∴在明確的多頭趨勢(第二階段),折返走勢頂多拉回到支撐區域的最上緣--空頭市場的回升走勢頂多攀升到壓力區域的最下緣,甚至可能留下很大的差距。
二、估計支撐/壓力的潛在重要性:成交量→漲跌幅→時間
上漲走勢在某個價位可能遭遇的壓力,將取決於該處的解套賣壓。估計壓力勁道的準則如下:
⑴成交量~成交量愈大,支撐壓力的重要性愈高
對於後續的漲勢而言,僅有數百股成交量的先前小型底部,它所構成的壓力當然不能與交易量高達數萬股的先前賣壓高潮底部相提並論。
一個長期的矩形或下降三角形排列,其下限將是由許多小型波動的底部構成。我們可以加總這些底部的成交量,藉以約估壓力的程度,但這些加總成交量需要打些折扣,∵某些在早期底部買進的股票,可能在排列完成之前已經在頭部賣出。∴如果壓力的成交量是分散在一系列相同水準的底部,而這些底部之間曾經發生反彈,則這個壓力的勁道將不如相同成交量所構成的單一底部。
⑵後續的漲跌幅度~漲跌幅度愈大,支撐壓力的重要性愈高
從另一個角度說,價格必須攀升多大的距離才會遭遇壓力區,我們希望評估這方面的潛在力量。大體上來說,前述的距離愈大,壓力就愈大。∵如果價格下跌而低於當初的買進價位愈遠,投資者愈認為自己當初的買進決策錯誤,「少輸為贏」的念頭也就愈強烈。
關於跌幅與賣壓之間的關係,不可能有明確的法則或公式。可是,對於中低價位的股票(20~35),通常唯有當價格進入壓力水準的10%範圍內,才會出現顯著的賣壓。
這個10%法則不適用於真正的低價股。雖然損失高達30%,但投資者可能不會很緊張,∵損失的「股價點數」很小,他認為價格還是很容易大幅回升解套而賺錢,∴他願意等待。
⑶發生之後的時間長度,以及這段期間內的整體市況~時間愈長,支撐壓力的重要性愈低
例如,如果行情由堅實的主要底部回升,當漲勢遇到四、五年前主要空頭趨勢的中期底部,此處的壓力應該不會太大。
在某種程度內,發生在一、兩年前的底部,其壓力應該大於四、五年前的底部,但我們也絕對不可以全然忽略後者的潛在威脅。∵如果公司的資本結構沒有變動(例如,股票分割、分派大量的股票股利、或發放大額的現金股利),而模糊投資者的持有成本,以消除他們的「怨恨」(與解套的慾望),發生在很久之前的底部也可能構成嚴重的壓力,
如果先前的壓力區曾經被「測試」--價格曾經回升,嘗試攻擊,但無功而返--將釋放一部分的壓力。第一波攻勢將驅散上檔的某些賣壓。因此,第二波攻勢在此處所需要消化的籌碼比較少。無論如何,如果第三波攻勢再來到壓力區,成功貫穿的勝算總是比較大一些。
關於如何評估某特定價位壓力勁道的準則有①成交量、②距離的遠近、③時間經過的長短。顯然地,運用這些準則時,需要仰賴相當程度的個人判斷,沒有任何精確的公式。
當我們評估前述因子時,最大的風險就是低估可能的壓力。絕對不應該有這種傾向,寧可高估潛在的賣壓。請記住,上檔套牢的人已經套牢很長的一段期間。即使他們對於大盤的看法相對樂觀,但對於所持有的股票可能非常失望,一旦有機會,還是可能換股操作。
前述關於如何估計壓力區潛在勁道的說明,當然也適用如何估計支撐區的潛在勁道。原理完全相同,雖然根本的理由更難掌握一些。
三、判定支撐與壓力的位置
如何在每天的圖形分析中,儘可能精確地判定支撐或壓力的可能區間,在很多情況下,甚至是尋找某特定的價位而代表區間的軸心或核心。雖然沒有嚴格的公式可以運用,但觀察價量之間的關係還是很容易估計賣壓的可能發生位置。尤其是觀察底部密集交易區的收盤價,它們的平均值可能很接近壓力區的「重心」。
當然,供給可能在壓力區的邊緣就開始發生,愈接近壓力區的中心,賣壓就愈大。某些情況下,謹慎比較走勢中的成交量與賣壓的潛在分配,就可以預測漲勢深入壓力區的精確價位。這需要仰賴經驗,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支撐/壓力的精確預測往往沒有必要,而且也不應該嘗試。
那一種類型的走勢圖最適合用來判斷支撐與壓力的位置?就短期走勢來說,日線圖涵蓋過去一年以上的資料,藉以判斷中期趨勢的重要關卡。可是,我們經常過於強調最近所形成的小型趨勢支撐(或壓力),並因此忽略中期趨勢的真正重要區域。為了取得宏觀的視野,週線圖涵蓋先前整個主要多/空趨勢的循環,會更適用於分析中期趨勢的支撐與壓力。除此之外,深入研究月線圖也可以提供一些額外的助益。
四、支撐失敗的意義
小型波浪所構成的正常型態遲早會中斷,中斷的方式可能有①價格噴出不成比例的漲勢,漲幅遠大於先前的上升波。這類的漲勢發生之後,價格很少再折返先前的支撐,比較可能發展為連續或反轉的型態、②價格折返並穿越至前一個小型趨勢的底部,這種走勢已經「跌破支撐」,代表趨勢變動(=橫向整理、或趨勢反轉)的警訊。
跌破小型支撐永遠應該被視為是中期趨勢發生反轉的第一個步驟。依此推論,跌破中期支撐將代表主要趨勢反轉的第一個警訊。
五、常見的誤解
例如,X股票上漲到62,折返57,再推升到68。許多交易者認為57是最近的支撐,∵這是前一波跌勢獲得支撐而向上反轉的價位。可是,真正最近的支撐是在62附近 ⇒ 先前的頭部將產生買盤(支撐),並造成新的底部;先前的底部將存在既定利害關係的結構而產生賣壓(壓力),並造成新的頭部。
如果深入分析股價走勢圖,將發現上升走勢相對容易穿越先前的峰位,比較不容易穿越先前的大量底部(對於下降走勢來說,情況當然相反)。先前高點的賣壓不大,通常僅足以造成漲勢的暫時停頓,而不會像先前底部一樣構成顯著的壓力,迫使價格大幅折返或陷入長期的橫向整理。
六、整數價位
某些價位即使先前沒有發生「既定利害關係」,偶爾也會產生明顯的壓力或支撐。我們必須留意整數的價位。例如,10、50、100…等。尤其是這個整數價位也代表數年以來的新高價位。事實上,當任何股票創歷史新高價而後將海闊天空,整數價位一定會出現顯著的賣壓。對於一些老牌而交易活絡的股票來說,整數價位相對上比較不重要。
七、重複發生的歷史價位
在不同的多/空循環中,我們發現中期趨勢的頭部與底部經常發生在相同的價格區間。事實上,許多老牌的大型股都具有這類的明顯現象。可是,經過長期的發展,這些支撐與壓力將發生調整,逐漸擴大而模糊,然後產生新的關卡價位。空頭市場的恐慌性走勢,經常為後續發展提供新的壓力區。如果某支股票的恐慌性走勢底部發生巨量,該水準將呈現顯著的「既定利害關係」,並構成重大的壓力而妨礙後續的漲勢。
請記住壓力與成交量的關係,當漫長的空頭擺動到達最後的低點時,成交量將明顯萎縮,倒數第二個中期趨勢底部的供給相對偏低,∴新的上升趨勢將在此僅會發生些微的折返。在主要跌勢的末期階段,買家大多是分批向下承接的投資者,他們早就預期價格將繼續走低,∴手中的籌碼不容易被隨後的盤勢震出。主要多頭市場初期階段的發展非常緩慢,主要原因在於買盤不積極,而不在於賣壓沉重。
空頭市場恐慌性跌勢之後的回升趨勢,通常都沒有辦法拉高到主要下降趨勢所構成的壓力區(這通常是指循環絕對峰位發生之後第一個中期下降趨勢的底部),∵回升走勢在此之前經常會遭逢前一個多頭市場的壓力區。
另外,在上升走勢遭逢上檔很遠處的壓力區之前,它沒有必然的理由必須繼續挺進。∴不妨把遠距離的壓力區視為是漲勢的上檔極限,而不應該視為是某種目標。可是,如果你考慮買進兩支股票,假定其他條件都相同的話,當然應該挑選上檔壓力較輕,而且距離較遙遠的股票。
八、型態壓力
當缺口發生時,代表該價格區間內沒有「既定的利害關係」。另外,當折返走勢填補缺口之後,如果缺口的對側邊緣曾經發生大量,走勢經常在此發生轉折。突破缺口就經常發生這類的情況。
因此,對於任何的缺口來說,只要隨後發生折返走勢,如果缺口距離不遠,而且中間不存在折返走勢的阻力,缺口就很容易被填補。就連續缺口而言,一旦被填補之後,折返走勢沒有什麼理由應該停頓,它可能繼續穿越缺口之前的「小量」線形。
頭肩排列或其他區域型態,它們突破之後的折返走勢也充分反映支撐/壓力的原理。例如,①下降三角形跌破之後,原本是支撐區的水平下限將轉換為壓力區、②頭肩頂的頸線在跌破之前是支撐,跌破之後將轉換為壓力、③當價格有效向上突破矩形排列之後,原本是壓力的上限將轉變為後續走勢的下檔支撐。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頭肩排列的頸線被跌破之後都會產生折返的走勢。很多頭肩排列會出現兩次的折返,第一次發生在頸線跌破之後的幾天,在價格還沒有發生重大走勢之前。第二次是發生在幾個星期之後,通常是在價格完成頭肩排列的衡量目標之後。
等腰三角形具有不同類型的支撐與壓力區。等腰三角形排列內的第一個反轉點(上升趨勢的峰位或下降趨勢的谷底)通常都伴隨著大量,成交量在後續的價格波動中將逐漸縮小。∴一旦價格突破三角形,而且遠超過排列的第一個反轉點,這個反轉點將成為後續走勢的支撐(或壓力)。可是,如果價格突破三角形而不能有效穿越反轉點,隨後的折返走勢可能回到三角形的邊緣。
另外,等腰三角形排列中,相互收斂邊線的匯集點稱為「頂點」。頂點代表支撐與壓力的軸心。在頂點的位置,支撐(或壓力)的勁道最強,但當穿越頂點的軸線欲往右側延伸,勁道將愈來愈薄弱。換言之,支撐與壓力的勁道會隨著時間經過而減弱。∴如果突破的位置太靠近頂點,價格突破之後又不能遠離三角形區域,後續的走勢將逐漸喪失動能而走平,甚至向三角形頂點的延長線折返。此時,如果頂點不能發揮支撐的功能,一旦價格跌破頂點而走勢加速發展,這稱為「軸心的收場走勢」(end run around the line)。
九、穿越支撐的成交量
當走勢到達壓力區(或支撐區),可能不會折返而在該處盤旋幾天,然後穿越而繼續挺進。在這種情況下,走勢幾乎一定會加速發展而成交量放大(亦即,股價在突破壓力區之後,幾乎一定會加速發展且成交量放大)。這種現象可以視為是有效突破的確認證據,顯示價格將繼續朝突破方向發展。但成交量放大為什麼通常是發生在壓力被貫穿之後?就作者本身的立場來說,價量變動之間的許多關係,都類似於「蛋生雞/雞生蛋」的論證,這種技術現象的發生原因不妨留給學術界煩惱,我們所在意的僅是實務運用上的明確意涵。
十、股價指數的支撐與壓力
我們所研究的任何技術現象,大體上都適用於個別股票和股價指數,支撐與壓力的原理也不例外。雖然股價指數是反映多數成份股的走勢,但少數成份股可能出現不同的型態,∴股價指數的支撐與壓力相對上不明確,尤其是指數的小型頭部與底部,它們的壓力功能比較不可靠。可是,對於定義明確的重要中期反轉點而言,由於它們通常都代表整體市場(幾乎是每支個股)的重要反轉點,∴將構成指數後續走勢的重要壓力(或支撐)。
※參考資料:
「股價趨勢技術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of stock trends),作者:Robert D. Edwards & John Magee,譯者:寰宇證券投資顧問公司,出版者: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2月初版五刷。
※圖片來源:
https://tw.mitrade.com/cms_uploads/img/20230822/80c2870ee6bde1a349a0af814b10bd60.jpg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