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趨勢線的定義
股價走勢會呈現趨勢。上升趨勢是由一系列的漣漪構成,而這些漣漪的底部形成或非常接近於一條向上傾斜的直線 ⇒ 上升趨勢線。漣漪的頭部比較不平滑,有時可以銜接為直線 ⇒ 折返線,但通常都呈現曲線的形狀;在下降的趨勢中,小型漲勢的頭部通常可以銜接為一條直線
⇒ 下降趨勢線,但小型底部可能或不能落在直線上 ⇒ 折返線。
從數學上來說,兩點決定一直線。因此,趨勢線是在除權對數K線圖上每一漣漪底部最低點間,或每一漣漪頭部最高點間的直切線
⇒ 兩個底部反轉點決定上升趨勢線;兩個頭部反轉點決定下降趨勢線。趨勢線是圖形分析最簡單實用的趨勢判斷法,由趨勢線的方向可以明確地看出股價的趨勢。
如下圖,在上升趨勢中,將兩個漣漪的底部連成一條直線,就得到上升趨勢線
⇒ 上升趨勢線發揮支撐作用,∴上升趨勢線是支撐線的一種;在下降趨勢中,將兩個漣漪的頭部連成一條直線,就得到下降趨勢線
⇒ 下降趨勢線發揮壓力作用,∴下降趨勢線是壓力線的一種。
※雲解:從趨勢線的定義來看,趨勢線僅是銜接兩個或以上的底部或頭部的直線。因此,趨勢線何來具有支撐壓力的作用呢?簡言之,趨勢線僅是藉由銜接底部或頭部所連成的直線,用來觀察股價趨勢而已。
圖 趨勢線示意圖
請注意,趨勢線永遠都必須銜接兩個或以上的底部,或者是銜接兩個或以上的頭部。亦即,趨勢線從來不是銜接底部與頭部的直線。
※雲解:X線是銜接底部與頭部的直線。
二、能夠畫出趨勢線的原因
依據道氏理論技術分析第二大定律~市場行為依趨勢方式演繹的含義:①股價是有一定規律地向一個方向移動,具有一定的趨勢方向、②只有在基本面發生巨大變化時,股價波動方向才會改變。
因此,儘管每日股價的漲跌看似是一種不規則的波動,但其實是具有一定的趨勢方向
⇒ 趨勢概念的基本觀點是:既成趨勢的下一步常常是慣性順勢發展。∴使用者可以在走勢圖上畫出一條趨勢線,而以後的行情可能會沿著這個趨勢線繼續發展。
三、趨勢的級別
趨勢線的本質是切線,不論是哪一個級別的趨勢線,其目的都是指出這個趨勢的示意輪廓。因此,趨勢線並不嚴格要求連接一波趨勢的相對最低點或相對最高點,而是只要保持價格在趨勢線的一側,並標明趨勢的方向即可。
根據道氏理論的三重運動原理,在任何時刻,股價走勢受到基本波、次級波和日常波動等運動的支配。因此,在畫趨勢線時,會有三個級別的趨勢:長期趨勢(=基本波的趨勢方向)、中期趨勢(=次級波的趨勢方向)和短期趨勢(=日常波動的趨勢方向)。
這樣使用者可以利用中期趨勢的聯袂走高的低點或高點確定長期趨勢是處於牛市或熊市;利用短期趨勢的聯袂走高的低點或高點確定中期趨勢是處於中期上升趨勢或中期下降趨勢。
圖 趨勢的級別
四、趨勢線的相關概念
⑴趨勢線對標的價格的選擇
以收盤價來畫趨勢線是符合道氏理論,但收盤價終究只能代表單日價格活動的一個片段。因此,趨勢線應該描繪在當日全部價格範圍之下或之上,理應更有意義
⇒ 上升趨勢線以兩個最低價來畫趨勢線;下降趨勢線以兩個最高價來畫趨勢線。
⑵確定基準點
由於價格近期變動比歷史上的變動具有更大的意義,∴趨勢線應該由右往左畫,且必須確實有「顯而易見」的趨勢存在。另外,若兩個基準點的距離過近,則其趨勢線的重要性將會降低。
⑶趨勢線的斜率(相對陡峭程度)
一般來說,傾斜角度約為45度的趨勢線最有意義。如果過於陡峭,則顯示這種上升/下降速度難以持久,很容易被橫向整理穿越,失去分析意義
⇒ 這樣的趨勢線被穿越了,可能只是意味著趨勢的角度將調整回至45度左右,而不是趨勢的逆轉;如果趨勢線過於平緩,則顯示出力度不夠,不容易產生大行情
⇒ 說明這個趨勢過於衰弱,不太可靠。
⑷趨勢線需要第三點的自我驗證
正確的做出趨勢線是一門技術,一條恰當的趨勢線必須有根據說明趨勢的存在。例如,為了畫出一條上升趨勢線,至少需要兩個有效向上反彈的低點,且後者要高於前者。如下圖所示,當價格從點3開始往上推進後,就可以合理判定新一輪向上走勢的低點已經形成,然後可以透過點1和點3劃出一條嘗試性的上升趨勢線
圖 趨勢線的自我驗證
畫出趨勢線並不意味趨勢已被掌握,∵畫出一條趨勢線後,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有①這條趨勢線是否具有使用價值?②這條趨勢線做為今後預測市場的參考,是否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因此,在畫出趨勢線後,應該至少得到第三個點的自我驗證,才能確認這條趨勢線是有效的。如上圖,價格在點5對趨勢線試探成功,於是該上升趨勢線的有效性就得到了驗證。
⑸發生無效穿越是否調整趨勢線
有時某日的盤中價格曾經穿越原趨勢線,但當天收盤價又回到該趨勢線。遇到這種情況,原趨勢線是否還有效?或者是否有必要重畫新趨勢線呢?棘手的是,這種情況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則可循。經驗法則的建議是①參考「九、趨勢線發生無效穿越是否重繪」、或②保留原趨勢線,也畫出新趨勢線,這樣便於日後判別哪一條才是真正的趨勢線。
⑹趨勢線的支撐與壓力
上升趨勢線主要具有支撐作用,一旦被跌破將轉化為壓力線;同理,下降趨勢線主要具有壓力作用,一旦被突破將轉化為支撐線
⇒ 趨勢線同樣適用支撐壓力互換原則。
⑺趨勢性強則波幅小,趨勢性弱則波幅大
波動幅度愈寬,代表多空分歧愈大,波動幅度也就愈大;波動幅度愈窄,代表多空分歧愈小,波動幅度也就愈小。∴價格的波動幅度與趨勢性的關係:趨勢性愈強,趨勢發展過程中的波動幅度愈小;趨勢性愈弱,趨勢發展過程中的波動幅度愈大
⇒ 判斷趨勢強弱的方式。
在利用波浪理論觀察圖表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會有這樣的表現:攻擊波形成的波動幅度較窄,修正波形成的波動幅度較寬。據此可以判斷哪一段行情是攻擊波?哪一段行情是修正波?並且,當行情處於趨勢反轉的時候,兩個前後連接、但走勢方向相反的攻擊波,通常會造成行情波動幅度加寬,而且可能形成各種形態(例如,雙重頂、頭肩頂…等)
⇒ 攻擊波相對細長;修正波相對粗短,這為使用者區分攻擊波和修正波找到了依據,有利於利用波浪理論分析市場。
⑻趨勢線穿越的意義
趨勢線的穿越並不意味著趨勢確定反轉,而是視為趨勢可能已經發生轉變的訊號,以幫助使用者判斷可能的進出場時機、擬定交易計畫、和進行風險控管。
趨勢線穿越的更大意義是指趨勢的繼續而不是趨勢反轉。換言之,短期趨勢線的穿越,是為了尋找中期趨勢線;中期趨勢線的穿越,是為了尋找長期趨勢線;長期趨勢線的穿越則意味著長期趨勢可能已經反轉。透過這樣的順序,使用者畫出各個級別的趨勢線,以便於分析當前處於整體趨勢的哪個時期。
※雲解:
趨勢是由大波動和小波動組合而成的,大波動中包含著小波動。長期而言,趨勢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 市場結構和層次=日常波動⊂次級波⊂基本波≒波浪理論的往上無窮延伸的概念。
因此,當日常波動的短期趨勢被有效穿越,往上延伸就是為了尋找次級波的中期趨勢→次級波的中期趨勢被有效穿越,往上延伸就是為了尋找基本波的長期趨勢→基本波的長期趨勢被有效穿越,則意味著長期趨勢反轉,牛熊互換。
五、趨勢線發生無效穿越是否重繪?
如果趨勢線未被有效穿越,隨後價格又上漲而重新站上趨勢線,我們當然有理由懷疑這條趨勢線的有效性。是否應該放棄、調整或繼續採用?這涉及經驗與判斷的問題,但有以下原則可供參考:
◎如果原先的趨勢線未經過第三點的自我驗證,最好根據最初的第一個底(頭)部與新的第三個底(頭)部重新繪製趨勢線。
◎如果原來的趨勢線已有經過第三點的自我驗證,則忽略此無效穿越,原趨勢線繼續有效,無須重繪。
◎若是以收盤價繪製趨勢線,當發生盤中穿越而收盤價重回趨勢線之內
⇒ 無須重繪,原趨勢線繼續有效。
※採收盤價繪製趨勢線比較適用於交投冷清而價格擺動劇烈的股票。
◎當我們根據最初的兩個小型底(頭)部繪製趨勢線之後,若第三個小型底(頭)部位置遠離原趨勢線。此時應繼續保留原趨勢線、並根據第二個與第三個底(頭)部再繪製一條新的趨勢線,然後觀察後續的發展:
①如果第三個底(頭)部之後的股價漲(跌)勢緩和,很快穿越新的趨勢線 ⇒ 原趨勢線可能是正確者。
②如果第三個底(頭)部之後的股價漲(跌)勢很強勁,新的趨勢線保持幾個星期的效力(而且傾斜的程度不是很陡峭) ⇒ 放棄原趨勢線,改採新趨勢線來界定趨勢。
圖 第三個小型底部遠離原趨勢線,新舊趨勢線的採用?
六、判斷趨勢線的重要性
⑴觸及次數愈多愈重要
每經過一次成功的「測試」,趨勢線的可靠性愈高。換言之,在形成上升趨勢線的過程中,觸及上升的底部愈多,這條趨勢線的意義就愈大;同理,在下降趨勢線形成的過程中,分析意義也一樣。
⑵涵蓋期間愈長愈重要
趨勢線所維持的期間愈長,技術意義愈顯著。亦即,若構成趨勢線的最初兩個底部非常接近(例如,相隔一星期),就很容易產生錯誤;若趨勢線銜接的兩個底部相隔很遠,中間夾著許多漲勢與跌勢,如此定義的趨勢線比較具有意義
⇒ 週線圖的趨勢線會比日線圖的趨勢線更值得信賴。
※原則上來說,⑴觸及次數的重要性>⑵涵蓋期間的長度。
⑶斜率愈平坦愈具意義
非常陡峭的趨勢線很容易被橫向整理走勢跌破,結果股價整理之後又繼續上漲,這類陡峭的趨勢線沒有太大的技術性意義。反之,愈平坦的趨勢線愈具有技術性意義,一旦跌破之後也比較容易造成嚴重的後果
⇒ 愈平緩的趨勢線,分析意義愈大;愈陡峭的趨勢線,分析意義愈小。
可是,就個股來說,「陡峭」僅具有相對性的意義,唯有①透過長期觀察,深入研究,累積足夠的經驗以評估是否「太陡峭而不能維持」?哪一種角度比較合理?②考量每檔股票的「股性」、③後期階段的趨勢線通常比較陡峭、④回顧過去的走勢,才能精確判斷目前的趨勢發展、⑤對於股價在10~50之間的股票,中期趨勢線基本上都是維持30度的角度、⑥高度投機性的小型股通常比較陡峭;高度投資性的大型股通常比較平坦。
七、趨勢線的有效穿越
任何的技術分析法則都有例外,唯有透過經驗的累積,才能夠繪製合理的趨勢線,並正確解釋趨勢線的穿越。趨勢線的穿越伴隨著趨勢可能反轉。一般來說,收盤價格穿越趨勢線要比只有盤中價格穿越趨勢線更有分量。為了辨識有效的趨勢線穿越,排除假信號,使用者可以設計以下的「篩檢原則」做為有效突破的判斷標準。
⑴穿越幅度:3%原則
個股有效穿越是收盤價的穿越幅度≧3% × 股價。這不一定需要在一天之內完成,也可以是累積兩、三天才完成。不過,對於股價指數(期貨),2%原則或許會更合適。
⑵時間原則:兩天原則
通常對趨勢線構成有效穿越,必須有連續兩天的收盤價格在該趨勢線的另一側。此項原則的優點是比較客觀,容易執行。
※3%原則和2天原則不僅適用於判定重要趨勢線的穿越,同樣也可以應用在重要的支撐線和壓力線的穿越。此外,如果在穿越趨勢線時出現缺口,這表示該穿越將會是強而有力的。
⑶成交量驗證趨勢線原則
在趨勢產生變化的關鍵時刻,可利用成交量來對趨勢線有效穿越的驗證。亦即,向上突破必須價漲量增,但向下跌破不一定要價跌量增。例如:
①股價從下往上突破下降趨勢線的最初一段時間,必須價漲量增,之後在股價回檔修正時,一般會價跌量縮。若向上突破不是價漲量增,大部分情況下都被認為是不確定、或是假突破。
②股價從上往下跌破上升趨勢線時,第一天的成交量不一定會價跌量增,但在後續的跌勢中,成交量通常都會快速擴增。可是,當價格跌破中期上升趨勢線時,通常還是可以顯著察覺成交量放大。∴在某個程度內,成交量擴增還是可以用來確認有效的穿越。
③當遇到向下跌破的穿越幅度<3%且價跌量未增的不明確情況,且隨後一、兩天的盤勢都非常沉悶而沒有重大的發展,然後價格再度攀升。若回升走勢還是沒有伴隨著大量,而且不能站上趨勢線,緊貼著上升趨勢線的下緣盤整而頗有回挫的跡象--這種屬於關鍵性的盤勢,只要賣壓有轉強的徵兆,就應該視為是趨勢線被有效穿越。
成交量的確認尤其適用於模菱兩可的情況。例如,價格夾著顯著擴大的成交量跌破趨勢線,但收盤價的穿越幅度=2% ×
股價,而且當天幾乎是以最低價收盤,雖然不符合3%的法則,但成交量或許可以彌補其中的不足之處,並判定為有效的穿越。
可是,務必要留意震盪洗盤的走勢。某些情況下,價格可能夾著大量跌破趨勢線--或許是在距離收盤之前的幾分鐘--然後再拉高而重新站上趨勢線或收盤價非常接近趨勢線。這很可能是--事實上,通常也是--假跌破的走勢。如果遭遇這種盤勢,務必留意後續幾天的走勢,若不小心處理,很可能被甩轎出局。
八、趨勢線的假穿越
⑴假穿越是人為確定的概念
認為假穿越其實是要求股價要緊貼著一條直線走,或者要求股價必須按照使用者認定的方式或方向走,否則就是「假」,但這是技術分析的主觀性,而非應有的理性客觀分析。
愈長期的趨勢線愈容易出現假穿越。畢竟,行情不會緊緊貼著一條直線走。趨勢線「假穿越」訊號的確認,往往會對原趨勢的確認是更值得信賴的依據。因此,一旦出現穿越的現象,首先考慮的不是真假問題,而是先當作真穿越進行操作,然後再重新調整趨勢線的位置。∴所謂「假穿越」應該是對原趨勢線「穿越失敗」會更為確切一些。
⑵假穿越並沒有想像中的多
實際上,真正按照合理的規律畫出的趨勢線,假穿越現象並沒有想像的那麼普遍。
⑶即使是假穿越依然可以按照趨勢線的指示進行操作
不論是真穿越還是假穿越都只有事後才知道,在操作的時候,只能以趨勢線為依據進行操作。例如,當跌破上升趨勢線的時候,應該進行賣出的動作,但若不久之後又回到上升趨勢線之上,則應該再追價買回,這樣既可以防止真跌破所帶來的重大虧損,又可避免假跌破被洗出場。否則,一看到假跌破就調整投資計畫,則會大為降低投資計畫的執行力。
總結來說,假穿越是一個人為事後確認的概念,否則使用者將會落到主觀預測市場錯誤的思路上。即使是「假穿越」,也是由使用者選擇趨勢線的位置所導致的
⇒ 假跌破的真正內涵,在於明確地告訴使用者:趨勢還會繼續。
九、趨勢線被有效穿越後的發展:折返
如果經過確認的中期上升趨勢線被有效穿越,則可推論上升趨勢已經結束。隨後的發展可能是中期折返走勢或一段期間的整理。當趨勢線被有效穿越之後,大多都會發生一種相對不重要的走勢--折返或整理。價格會折返到趨勢線或其附近(=拉回走勢的峰位>當初貫穿位置),而且折返的位置是由兩個因子決定:①趨勢線的斜率、和②拉回耗費的時間。
但如果趨勢線非常陡峭,我們當然不能預期隨後的折返走勢會回到趨勢線附近。我們比較能確定的是,大部分的上升趨勢線被有效穿越之後,隨後的折返走勢將帶動價格回到原來的趨勢線或附近,這可能發生在幾天之內,或是透過小型波動的走勢完成。
十、趨勢線的作用
⑴趨勢線是一個相對比較客觀的工具
畫趨勢線不像技術指標需要一個人為的確定指標參數,∴趨勢線是一個相對比較客觀的工具。然而,同樣的一張K線圖,不同的人會畫出不同的趨勢線
⇒ 趨勢線的客觀性是相對的。
⑵趨勢線是根據趨勢給使用者的印象畫出來的
在大多數情況下,趨勢線至多只能準確的再通過一個或兩個相對高點(相對低點),而偏離其他點。因此,趨勢線所提供最有效的配合,實際上,僅僅是在使用者的眼睛裡。∴正確地做出趨勢線是一門技術,而並非絕對的、唯一的結果。
⑶趨勢線對今後價格的變動具約束作用
趨勢線對今後價格的變動產生支撐或壓力作用。若價格觸及趨勢線附近時,就是使用者進行交易的一個良好時機與信號;若走勢圖中發生小型的頭部或底部反轉排列,只要趨勢線沒有被有效穿越,使用者就可以繼續持有既有多頭或空頭部位
⇒ 一個有經驗的使用者,會全心全意地注意趨勢線的導向,然後根據買賣訊號原則進行交易。
⑷趨勢線被有效穿越後的作用:①支撐壓力將會相互轉換、②趨勢方向改變
經過第三點驗證(如下圖的點5)的趨勢線,當該趨勢線被有效穿越後,原本的支撐壓力將會相互轉換 ⇒ 趨勢線的穿越常常是趨勢方向改變的最佳預警信號
⇒ 當價格向下跌破支撐線時賣出;當價格向上突破壓力線時買進。
⑸畫趨勢線對於制訂和執行交易計畫至關重要
技術分析的真正作用是幫助使用者提高投資的操作能力。趨勢線的作用是用來分析股價波動的方向。透過趨勢線的方向可以明確看出股價趨勢,以利使用者可以依據趨勢線制訂交易計畫,提高投資操作過程的執行力。
十一、熊市的中期下降趨勢
以道氏理論的角度來說,我們考慮的趨勢線應該僅有基本波的正向次級波。亦即,①牛市的三個向上正向次級波、和②熊市的三個向下正向次級波。
相對於牛市的中期上升趨勢來說,熊市的中期下降趨勢比較沒有規律。下跌的角度通常比較陡峭,尤其是在熊市第二個正向次級波(=主跌段)的恐慌性跌勢中,價格走勢通常會呈現加速的曲線發展,有遠離趨勢線的傾向。這種加速下跌的跌勢將延緩價格向上突破原先趨勢線的時機,乃至於趨勢發生變動的訊號也會落後,∴下降趨勢線在這個階段的運用相對不重要。
可是,在熊市的最後一個正向次級波的中期下降走勢中(=末跌段),趨勢通常比較明確而規則,不容易發生暴跌的走勢。換言之,這段期間內的中期趨勢具有實務上的重要性。瞭解這種特質,我們就能夠掌握熊市末期的徵兆。
因此,當熊市發展一段時間與一段跌幅之後,而且至少經過一波恐慌性的殺盤,如果跌勢的猛烈程度趨緩,呈現比較規律的下跌,趨勢可以由明確的直線界定,就務必留意後續的發展。
當中期跌勢很穩定,角度不是很陡峭,小型漲勢數度觸及中期下降趨勢線,呈現固定的通道,價格沒有跌破折返線,則隨後向上突破中期下降趨勢線,就很可能代表趨勢反轉--牛市來臨。
十二、扇形原理(Fan Principle)
⑴扇形原理的定義
扇形原理是依據股價三次穿越趨勢線,來判斷趨勢變動的理論。此三條趨勢線會依次變得越來越平緩,所形成的形狀將如一個展開的扇子,因此稱這三條逐漸平緩的趨勢線為扇形線。當第三條趨勢線被穿越時,可以視為趨勢反轉的有效訊號。從某種意義上講,扇形原理豐富了趨勢線的內容,為我們提供了具體進行操作的指導。
圖 扇形原理
⑵扇形原理分析
◎判斷股價趨勢是否已經結束(如上圖,以上升趨勢為例)
1.價格跌破上升趨勢線後,先是稍微下跌接著再度反彈至第一條上升趨勢線(現在已轉化為壓力線)下緣。
2.根據反彈的低點繪製第二條趨勢線。
3.第二條趨勢線再次被跌破,又經過一次反彈失敗後,根據反彈的低點繪製第三條趨勢線。
4.第三條趨勢線被跌破則成為一個有效的反轉信號。
圖 扇形原理與波浪理論的攻擊波
圖 扇形原理與波浪理論的修正波
十三、趨勢線的交易原則
◎範例一:V形反轉
圖 趨勢線的交易原則…V形反轉
趨勢線在得到第三個點的驗證(如上圖的點5),確認趨勢線的有效性後,就可應用趨勢線原則來進行交易:
◎回檔至上升趨勢線附近、或反彈至下降趨勢線附近,往往是依趨勢方向建立部位的好時機(如上圖的點5、點7是逢高作空的好時機)。
◎上升趨勢線(特別是在收盤價的基礎上)的向下跌破是賣出信號,在沒有跌破前,上升趨勢線就是每一次回跌的支撐
⇒ 可以利用隨後的價格下跌接近該趨勢線的機會買進;
下降趨勢線的向上突破是買進信號(如上圖的點9),在沒有突破前,下降趨勢線就是每一次反彈的壓力 ⇒ 可以利用隨後的價格反彈接近該趨勢線的機會賣出。一般來說,確認一個突破信號,在趨勢線上方要有最小價格變動率(例如,3%)或是最低的收盤價。
趨勢線一旦被突破後,那麼價格離開趨勢線的目標距離,通常與趨勢反轉以前價格在趨勢線另一邊曾經達到的垂直距離相等(如上圖 H)。
需要注意的是,突破趨勢線的預測目標與突破趨勢線有效確認位置的區別。突破趨勢線後的預估目標價位,其主要目的是確認突破趨勢線之後,價格至少可以到達的位置,是為交易服務的;突破趨勢線的有效確認位置的主要目的是,確認趨勢是否反轉,是為分析趨勢服務的。
◎範例二:W底
圖 趨勢線的交易原則…W底
如上圖所示,股票最初處於平行的下降趨勢通道。當股價反彈到點5可以作空(∵驗證趨勢↓),獲利目標為藍色平行線的點6。隨後,在點7再度作空,但跌勢沒有完成目標價位。在雙重底的排列過程中,成交量放大,這代表一個警訊,或許應該停止作空。價格在點9向上突破綠色下降趨勢線,這個訊號本身並不足以反手作多。在矩形排列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標示上限與下限。如果在矩形的上限點11附近繼續放作空,隨後將因向上突破而被停損出場。
現在,趨勢反轉,但還不能繪製上升趨勢線。當矩形向上突破之後,第一個買進機會是在漲勢回檔40~50%的點13。我們可以繪製一條銜接矩形排列的最後一個底部點10和點14的紅色上升趨勢線。三角形向上突破之後,上檔的衡量目標是紅色上升趨勢線的藍色平行線,這個目標完成於點15。當價格由點15下跌之後,我們可以繪製一條藍色折返線,銜接點12與點15。另外,我們也可以在點14繪製與點12、點15的平行線,這代表另一個進場買進的位置。但事實上,股價可能只回檔到點16,這可能代表40~50%的折返,或代表點12的支撐。
隨後的漲勢並沒有將價格推升到與點14、點16平行的點17。可是,真正的警訊可能是某天爆出大量、單日反轉或跳空缺口。由於趨勢已經明顯收斂,不應該再考慮買進。後續漲勢的高點,距離目標價位點18非常遙遠。不久之後,價格向下跌破楔形排列。
十四、均線、趨勢線和K線的相互驗證關係
◎均線↑且趨勢線↑ ⇒ 確認股價↑是無庸置疑;
均線↓且趨勢線↓ ⇒ 確認股價↓是無庸置疑。
◎若股價跌破均線↓和上升趨勢線 ⇒ 上升趨勢確認結束;
若股價突破均線↑和下降趨勢線 ⇒ 下降趨勢確認結束。
◎若股價只跌破上升趨勢線或只跌破均線 ⇒ 上升趨勢無法確認是否結束;
若股價只突破下降趨勢線或只突破均線 ⇒ 下降趨勢無法確認是否結束。
◎均線落後特性可利用K線反轉型態和乖離率來改善。
※參考資料:
股雲:「道氏理論 第23章 趨勢線分析法」
股雲:「趨勢分析 第14章 趨勢線與通道」
股雲:「趨勢分析 第15章 主要趨勢線」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