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Code

文章播報

100/recent/ticker-posts

財報狗挖好股 第2章 產業分析,了解財報背後成因


一、找出未來10年能繼續投資的產業

如果不懂產業分析,只以財報分析當作後視鏡,會無法評估公司未來發展,投資績效也會大打折扣。產業分析的邏輯是先判斷公司所屬產業的發展性,再判斷公司在產業中的競爭力。只要公司所屬產業是持平或是向上發展,再加上公司在產業中具有競爭力,能夠把市占率維持住,甚至提高,就可以確定公司具備長期獲利的能力。要怎麼確認產業在未來10年還能繼續發展,值得長期投資?可透過以下3步驟來思考:

 

步驟一:過去10年產值走勢為何?

要推測未來,就是要看產業過去10年的發展趨勢,其資料來源有:①公司年報、②競爭對手、上下游公司的年報、③證券研究報告、④市場研究資料

注意:一個產業的成長率若動輒超過20%30%,甚至50%,一定會招來各路牛鬼蛇神爭相投入這個產業,以致整個產業的餅雖然變大,但吃的人變得更多,到最後每個人都吃不飽 當紅產業可能由藍海變紅海,若需求降溫,獲利與股價都可能大幅修正。

 

步驟二:影響產值走勢關鍵為何?

看了過去10年的產值走勢後,我們必須思考造成產值走勢的關鍵因素是什麼?這些因素未來可能會怎樣變化?例如,智慧型手機產業產值的關鍵因素為何?科技發展速度?高所得人口數?各國電信網路架設狀況?5G發展速度?電信費率?新一代iPhone什麼時候出,有沒有新哏?… 無法預測的產業,就不是一個適合長期投資的產業

 

步驟三:產業有替代品危機嗎?

哪些產業會有替代品危機呢?這可能需要一些想像力。基本上,只要是愈新、進步愈快的產業,被淘汰的機率就愈大。哪些產業最不容易被取代呢?存在愈久的產業愈不容易被取代!例如,保全業、飯店業、餐飲業、廢棄物處理、超商、通路商等 如果產業有替代品出現的話,產業可能會以非常快的速度衰退

 

∴想要找出未來10年可持續成長或持平的產業,其條件有①過去10年產值走勢成長或持平、②影響產值關鍵因素易掌握,且不容易改變、③產業無明顯替代品 產業分析的重點有①只投資未來10年產值走勢持平或向上的產業、②產業成長率以5%15%是最好的,若產業成長率≧20%,很容易吸引太多廠商競爭、③產業替代品危機對產業未來發展影響甚鉅,投資人需多關注所屬產業替代品的發展狀況。

 

二、企業存活卡位戰,必備差異化或低成本優勢

要判斷公司是否能穩定獲利,只要看近6年~8年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走勢即可。但要確定未來10年能否穩定獲利,只有兩個重點:①確定公司所屬產業的產值未來10年能向上成長或持平、②確認公司具有持續性的競爭優勢(=護城河)。

什麼才是持久的競爭優勢呢?說穿了,競爭優勢必可歸類於①差異化優勢:想辦法做出「特別」的東西、②低成本優勢:想辦法以「最低成本」做出來。

 

⑴差異化優勢

1.品牌

品牌優勢是強大且穩定的競爭優勢,但並非是琅琅上口的品牌就具有品牌優勢,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之一:①產品價格有辦法比同業高、②客戶忠誠度強烈

品牌優勢消失的公司,通常不是因為公司犯了什麼天大的錯,而是公司什麼都沒做,逐漸被產業趨勢淘汰。例如,諾基亞(Nokia)原本是傳統手機的王者,產品橫掃全球,卻沒有搶到智慧型手機的發展契機,導致被蘋果(Apple)、三星(Samsung)等競爭對手踩過。

 

2.專利、法規

專利與法規是最有保障的競爭優勢,也是最差的競爭優勢。強在有法律保護,但卻有時間限制,且這個時間還不一定能掌控。

研究受到法規、專利保障的產業時,重點是法規、專利的細節與到期時間。例如,①電信業者的執照什麼時候到期?下一代執照什麼時候發放?②生技產業的新藥公司申請專利後,可保障藥物20年左右的獨家銷售權,但時間到期後,此藥將面臨強大競爭,公司若要持續獲利,取決於未來是否有不斷新藥推出。

 

3.轉換成本

一般來說,只要客製化程度高的產業,都具有轉換成本,也就是只要抓到了客戶,多半能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例如,工業電腦產業,客戶通常都有特殊需求,公司需要與客戶長時間配合研發,∴客戶自然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

 

※技術優勢不是長久的差異化優勢

∵如果產業趨勢的「終點」將至,那麼無論廠商間的競爭差距有多大,領先者被追上是遲早的事。例如,電池產業的6121新普與3211順達,因技術差距縮小,競爭激烈使新普的毛利率下降;但如果產業趨勢還有持續演進的空間,那麼競爭差距有機會維持。例如,手機鏡頭產業的3008大立光與3406玉晶光,大立光的毛利率持續明顯優於玉晶光。

 

⑵低成本優勢

1.獨佔資源

獨佔資源優勢是指公司能夠獨家取得某些重要原料或以超低價取得。獨佔資源優勢的關鍵是在「關係」,而非資源本身。例如,1723中碳和9930中聯資都以低成本創造高獲利,其關鍵就是都是中鋼的子公司,只要彼此關係可以維持,中碳和中聯資的競爭優勢將會持續存在。

 

2.規模

規模優勢通常出現在固定成本很高的產業。例如,鋼鐵、塑化、機殼等製造業,可以說是有規模優勢的產業 規模要多大,才算是有規模優勢呢?重點不是營收的絕對值,而是只要市占率比競爭對手大得多,就可以享有規模優勢。例如,4205中華食的每月營收不到2億,但中華豆腐、中華豆花在台灣市占率約70%,成本就可以比競爭對手低很多。

 

總結來說,現代商業模式變化快速,只要從「差異化」和「低成本」這兩個角度思考,就能發現公司是否具有獨到之處。

 

三、賺的錢總是不夠花?燒錢產業的四大特色

從財務的角度來看,只要自由現金流量長期流出,就是一家燒錢的公司;若以產業分析的角度來看,所有燒錢的產業幾乎滿足「產品無法差異化」、「產業依賴規模優勢」、「低價技術持續研發」、「各國政府砸錢補助」等特色。

 

⑴產品無法差異化…終究陷入價格廝殺

產品無法差異化,價格戰將是這個產業的唯一真理。例如,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面板、太陽能、LED4大慘業,產品都無法差異化。

 

⑵產業依賴規模優勢…特別是高資本支出產業

產品若無法差異化,還可以靠「獨占資源」、「規模」這兩種「低成本優勢」來賺錢。

獨佔資源優勢通常是原料特殊的產業,但如果原料取得相當容易,想靠低成本賺錢,就只能依賴規模優勢。例如,上述4大慘業都是資本支出高的產業。當產業太依賴規模優勢,所有廠商為了生存,很可能會瘋狂地擴充產能,一旦需求反轉,廠商只能降價拋售,最後就是以大賠收場。

 

⑶低價技術持續研發…花錢研發沒賺頭的技術

其實,若只是滿足前面兩點,是不一定會成為燒錢公司。例如,以台灣豆腐霸主4205中華食,發展2000年的豆腐業,這項產品幾乎沒有差異化、新技術可言,公司也確實依靠規模優勢。

4大慘業是演進中的產業,不斷花錢研發低價技術。若有研發出來則殺價搶市占;若沒有研發出來還是只能跟進殺價。於是,整個產業陷入惡性循環,爛公司賠錢,好公司也跟著賠錢。

 

⑷各國政府砸錢補助…供過於求,把大家拖下水

若產業已經滿足上述3個條件,那麼公司或是整個產業搖搖欲墜的可能性相當高。如果政府又為了維持就業率、GDP成長,不讓這些產業倒下,只能不斷砸錢補助,如此只會讓這個產業陷入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總而言之,要判斷公司的安全性,可先從自由現金流量來觀察。若自由現金流量長期>0,代表公司是穩定賺現金的產業;若自由現金流量長期<0,代表公司可能是長期燒錢的產業,最好敬而遠之。同時可再從產業分析判斷公司是否處於需大量燒錢的產業。

 

四、股價下跌,是買點還是賣點?

對價值投資人來說,股票有9成以上的時間都處於高估的價位,股價會出現合理價位往往是因為股價大跌所致。不過,股價大跌是買點還是賣點,可由以下四種常見情況來判斷。

 

⑴總經狀況惡劣績優股的好買點

參考台灣經建會編製的景氣對策信號可以發現,景氣每次陷入代表低迷的藍燈時,股市都會出現大幅回檔,好股爛股都會一起殺下來,此時績優股出現難得的買點,可大膽買進。

 

⑵產業陷入危機短暫危機可進場,若是產業衰退應觀望

產業危機發生時,一般會出現整個族群下殺的情況。若危機是暫時的,例如2011年的塑化劑風暴、2012年因釣魚台事件而發起拒買日系車的活動 買進機會;若危機是長期的,例如產業出現替代品,股價看起來很便宜,但往往只是衰退的開始 不能躁進。

 

⑶公司獲利衰退檢視公司競爭優勢是否變質

若大盤與整體產業都沒什麼變動,而這家公司股價大跌是因為獲利不如預期、或掉了某個大單、或營運出現一些麻煩,這時就要檢視公司的競爭優勢是否變質?例如:

◎靠品牌優勢的公司,品牌效應是否消失?消費者還願意為這個品牌付多一點錢嗎?

◎靠專利、法規優勢的公司,這些專利、法規是否快到期了?

◎靠轉換成本優勢的公司,是否面臨產業日趨標準化?

◎靠獨占資源的公司,是否資源已被大量開發,漸漸不稀有了?

◎靠低成本優勢的公司,是否有競爭對手發展出更便宜的生產技術?

 

若確定公司的競爭優勢仍未改變,則這次大跌很可能就是買點;若競爭優勢正在消退,則不能貿然進場。

 

⑷非經濟議題干擾不影響公司獲利,股價回檔多為買點

非經濟議題干擾造成的股市大跌,從最早的台灣海峽飛彈危機、SARS風暴,到H7N9禽流感疫情、兩韓情勢緊張、證所稅、經理人炒股風波、禁止投信買中小型股等,這些非經濟議題都只是短暫的,長期來看根本無法影響公司的獲利,若因此造成績優股的股價下跌,投資人可考慮買進。

 

五、成長只是曇花一現?從3大成長動能找真相

利用長短期營收年增率可以判斷公司是否具有短期成長動能,但這股成長動能可以持續多久?會不會轉眼就消失? 若企業的短期動能是來自於新產品新市場新客戶的話,成長動能可以持續較長的時間。

 

⑴新產品

公司發表新產品,往往是變數最大的一種成長方式,但成功切入並對營收造成顯著貢獻的,只占少數。∴當公司宣布踏入新領域或推出新產品時,我們第一個要問:「新產品和公司發展方向是符合的嗎?」如果符合的話,成功機率自然較高;要是不符合,可能只有多燒香拜佛了。

 

⑵新市場

所謂新市場是指將原產品賣到其他國家,而新市場策略只要符合3個條件,成功機會就大幅提升:

①產品已經在一地熱賣

這是必要條件,∵我們不能期待一個沒沒無聞的產品,移到地球另一端就會造成轟動。

②產品在新市場具差異化

如果公司推出的產品或服務,在即將進軍的國家已有很多競爭廠商,那麼新市場策略恐怕進行的不會很順利。

③產品符合新市場的風俗民情

例如,臭豆腐是台灣家喻戶曉的平民小吃,在全世界都具有差異化,但如果賣到美國去,成績會好嗎?這就必須研究美國人的飲食習慣,不能夠自以為某地沒有這項產品,就相信絕對能成功。

 

⑶新客戶

根據研究,新客戶要能夠為公司帶來強勁的成長動能,必須符合3條件:公司已有穩定獲利能力、②新客戶夠大,下單量也夠大、③新客戶占公司營收貢獻夠大

 

總而言之,如果公司的成長並不是來自這3大成長動能,那麼成長力道恐怕無法持續太久。若確實是來自這3大成長動能,也必須進一步研究公司策略的成功機會是否夠大。

 

※參考資料:

「財報狗教你挖好股穩賺20%」,作者:財報狗,出版者:Smart智富,20141月初版15刷。

※圖片來源:

https://www.semi.org/sites/semi.org/files/styles/270x204/public/2021-10/ISS_2022_Semiconductors_Leading_a_Transforming_World.png

張貼留言

0 留言

A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