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Code

文章播報

100/recent/ticker-posts

這才是價值投資 第6章 即時價值型投資


一、為成長展望付出過高代價

成長展望如同大部分的泡沫、簡單的題材,猶如海妖賽蓮的歌聲誘惑著投資人。可惜的是,這種題材很可能極具危險!投資人最「百死不悔」的錯誤,或許是為成長展望付出過高的代價。

但是對投資人來說,根本不希望聽到任何壞消息,把信心寄託在「這次不一樣」的看法上,從來都沒有對過!

 

二、金融股是機會,還是價值陷阱?


美國金融股股價淨值比倍數(1927年~2008年)

圖 美國金融股股價淨值比倍數(1927年~2008年)

 

2007年的次貸危機,在2008年的金融股是否值得價值投資?通常要以你對住宅與信用泡沫破滅衝擊多大的看法為依歸。根據預測建立投資部位的方法,只是傻瓜的遊戲。艾維拉德說:「有時候,情勢嚴重惡化的機率多低不是這麼重要,更重要的是,如果出現這種情勢會有什麼後果。

由上圖可知,回顧1927年以來,金融股的最低點,股價淨值比介於0.50.7倍之間;平均股價淨值比為1.38倍,目前為1.32倍。因此,建議投資人在投資金融股時,應該要尋求夠大的安全邊際,並且留意淨值是否可能縮減(※1929年~1933年的大蕭條期間,美國金融股的淨值曾腰斬過!)柯拉曼說:「以低到足以容許個人犯錯、碰到惡運或極端波動性的基本價值買進證券時,就達成了安全邊際目標。

 

三、債券是投機,不是投資

相較於1980年代的日本泡沫經濟,美國2007年的次貸風暴會造成像日本陷入失落的通縮十年嗎?凱因斯說:「現狀會以不成比例的方式,融入我們長期期望形成的過程中,我們通常的作法是根據現狀預測未來。

美國與日本之間的重大差異有①美國的政策反應比日本更快速、明確,日本直到2001年才開始量化寬鬆、②日本的通縮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沒有任何模式可供依循,跟美國1930年物價快速下降的情況不同、③日本受不斷尋求削減財政支出的財政鷹派阻饒、④日本的老化人口使通膨變成政治上難以解決的問題,美國的人口狀況有利多了、通膨策略會比日本更可行、⑤日本陷入通縮螺旋時,世界其他國家的表現大致都相當好,而美國現在嘗試通貨再膨脹所面對的外在環境困難多了。

公債的價值是由①實質收益率、②預期通貨膨脹率、③通膨風險溢價等三種因素的總和。由於實質收益率大致等於長期實質成長率,若美國的10年期抗通膨公債(TIPS)的收益率2%,名目債券的殖利率也2%,代表市場暗示未來10年每年通膨應為0%

聯準會已極為清楚地訂出避免通縮的作戰計畫,要盡其所能防止美國出現通縮,推動史無前例的量化與質化寬鬆。柏南克在2000年明確承認通縮對債台高築的經濟體威脅更大。主張即使利率降為零,都還可以運用貨幣融通移轉(印現鈔支應減稅)、通膨目標和非傳統手段之類的政策。


美國10年期政府公債殖利率長期走勢

圖 美國10年期政府公債殖利率長期走勢

 

由上圖可知,長期以來,美國10年期政府公債的平均殖利率只略高於4.5%,顯示1970年代的通膨情況是多麼異常。然而,現在(2009年)殖利率接近空前低點,雖然不見得是賣出信號,但債券價格已經把美國陷入日本式長期通縮的可能性可率進去。因此,如果聯準會能夠重新引進通膨,債券根本無法提供任何保護,「食利者的安樂死」一定會發生。(※食利者是指靠租金/收益過活的人,也就是持有公債的人)

葛拉漢說:「投資操作經過徹底分析後,是承諾本金安全和令人滿意報酬率的東西,不符合這種規定的操作都是投機。」凱因斯也說:「投機一詞指的是預測市場心理的活動,事業卻是指預測資產在整個存在期間的預期收益率。」∴繼續持有債券在投機上可能有道理,但在目前的收益率水準上,債券根本不能提供令人滿意的報酬率(或是本金的確實安全)。

 

四、循環股、價值陷阱、安全邊際與獲利能力

買進股價低估的股票可以提高獲得報酬率的可能性,安全邊際大致能保護我們對抗盈餘的不利變化,但要如何避開獲利長期確定衰退的價值陷阱?葛拉漢指出:「股價水準受當期盈餘的牽制比較多,受長期平均獲利的影響較少,這點是股價大幅波動的主因。因此,股價大致(但並非絕對)會配合景氣豐年和荒年的盈餘變化而波動。……。而這似乎為理性思考的投資人帶來了獲利機會,趁著獲利暫時性下降造成股價下跌時,逢低買進,然後在不正常繁榮造成股價飆高時賣出。要這麼做顯然需要堅強的心性,才能背離群眾,反向思考和行動,也才能耐心等待間隔幾年才出現的機會。」

葛拉漢建議,獲利能力(或平均獲利)應該涵蓋的時間長度「不得低於5年,最好是710年」。理由是因為①獲利能力的繼續或重複的表現總比單一績效亮眼、且②足夠長期的平均值,通常能吸收或拉平景氣循環的扭曲影響。葛拉漢認為,分析師應該把「過去的平均值當成指示未來最好的指標,預測未來的盈餘和股息…。」請注意,這些話是針對水準,而不是針對成長率而發! 評估股票應該根據平均獲利,而不是根據當期盈餘。


依據10年平均本益比分類的十分位股票表現

圖 依據10年平均本益比分類的十分位股票表現

(時間:1985年~2008年,單位:每年平均報酬率%

 

由上圖的實證顯示,採用10年盈餘移動平均線計算本益比中的盈餘時,最便宜的股票(價值股)平均每年勝過大盤的績效約5%以上,高價股的報酬率比大盤約少7%,顯示10年平均本益比很高的股票其實是差勁的投資,幾乎沒有賺頭!你付出高價,只是為了享受擁有這種股票的樂趣而已。

 

五、極度驚恐與創造價值之路


波動性

圖 波動性

 

從歷史資料來看,波動性具有某種程度的持續性,也就是高波動性經常源源不絕。市場波動性飆升既不空前,也不是無法預測。波動性飆升不是黑天鵝,而是每次市場先生在頭部失控、或在谷底驚慌失措時,都會發生的事情。大蕭條期間,波動性大幅飆升後,接著一直居高不下,直到經濟復甦開始後很長一段時間為止 偏高的波動性延續越久,行情跌得越低,創造的價值型投資機會範圍越大

當泡沫走到極端驚恐的最後階段,通往無情道路上,出現了一些真正不可思議的投資機會,BAA級的公司債收益率升到193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準,應該在「蕭條」的基礎上買進公司債。從整體來看,股市(2009年)正提供合理價值;從由下而上的選股來看,用超低谷底價就可以買到績優股。

如果你希望見到真正的超低價,我們可以指出過去130年來,10年平均本益比的絕對最低水準為5(這是大蕭條期間行情最低點時的紀錄)。但今天的股市是由投資專家構成,專家始終持續不斷地在尋找機會,股市幾乎沒有機會跌到這麼離譜的水準!

儘管討論整個市場的評價可能很有趣(大盤走勢),但想認識得更清楚,通常要從由下而上的角度來檢視,∵價值型投資人不需要整個市場都跌到超低價,只要2025檔股票這樣就夠了。(※選股標準可參考:「第3章 價值型投資哲學」之「六、反向投資與深度超值的黑暗時代」)

迪恩•威特(Dean Witter)說:「有些人說,他們希望等到未來情勢比較明朗的時候,但是未來情勢明朗化時,現在的便宜貨會消失無蹤。事實上,真的有人認為一旦信心全面恢復,價格還會保持今天的水準嗎?」格蘭桑說:「如果股票看起來很迷人,你卻沒有買進,然後股票離你而去,那麼你不只是看起來像白癡而已,還是真正的白痴一個。 如果找到很有吸引力的資產,又有長期的時間架構,拒絕這種機會就是瘋了 咖啡罐投資組合。(※關於咖啡罐投資組合,請參閱「第3章 價值型投資哲學」之「三、不要低估無所事事的力量」)

 

六、驚恐與評價

消除泡沫(=熊市末升段)的最後階段是驚恐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是資產價格低到確實離譜。以短期來看,股票評價不是有拘束的短期限制,低價當然可能跌得更低;高價總是可能漲到更高價。然而,評價是長期報酬率的主要決定因素

 

七、便宜時不買,更待何時?

股價跌到10年平均本益比10倍時,對價值型投資人是令人心動的投資理由,但往往會碰到價值詛咒--在景氣好時太早賣出;在不景氣時太早買進。回顧美股的歷史數據,在本益比10倍時買進,平均買進時間比市場觸底早4個月,因而承受20%的虧損。但是只要平均等待1年,行情就會回到買進價位。因此,除非運氣夠好,否則這是必須付出的小小代價。

對有耐心的投資人來說,在股價低檔買進會限制下檔風險。歷史上,如果投資人的時間架構是十年,又在評價最低四分位時買進股票,從來沒有虧損過。

柯拉曼說:「雖然試圖從事波段操作,等到市場觸底時才行動的誘惑力很大(彷彿谷底到來的時間很明顯),多年以來,事實已經證明這種策略有著嚴重的缺陷。歷史上,觸底或回升的成交量都極為少數,而且等到市場平靜下來、經濟開始復甦時,其他買家的競爭會大多了。此外,價格可能從底部迅速回升,因此投資人應該在空頭市場陣陣作痛時把資金投入,並了解到情勢開始好轉之前,可能還會變得更糟的道理。」

 

※參考資料:

「這才是價值投資:長期打敗大盤的贏家系統,從葛拉漢到巴菲特都推崇的選股策略」(Value InvestingTools and Techniques for Intelligent Investment),作者:詹姆斯•蒙蒂爾(James Montier),譯者:劉道捷,出版者:大牌出版,202205月二版。

※圖片來源:

https://image.cache.storm.mg/styles/smg-800x533-fp/s3/media/image/2024/04/03/20240403-035437_U29082_M944204_17dc.jpg?CKv_29P2ypcBQuVnF5hKhM5vEcPsZPtn&itok=jqvtlTqK

張貼留言

0 留言

A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