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交易員朋友發展出一種操作方法,能夠掌握公債期貨合約的擺動。所謂擺動(swing)是一種圖形型態,由合理的頭部到合理的底部加以區間定義者,或者反之。例如,市場從底部150點反彈回升到200點的高點,我認為「擺動」50點。定義擺動的困難之處,在於得根據你所定義低點和高點的參數為何。除了處理這個主觀性的問題,你還必須從自己的觀點,定義市場是多頭還是空頭。
準確地定義擺動之後,交易員才曉得如果操作正確,能得到的利潤最多是多少。這句話等於是說,一天的價格走勢中,從最高點到最低點,就是能夠得到的最多利潤。你必須謹記在心:雖然許多人試過,你還是不可能從蕪菁(一種植物)擠出血來。許多投資人試圖從一筆交易中榨出最後一滴汁出來,卻不曉得自己正在這麼做。
我那位交易員朋友,設計出一套箱型市場操作系統,能夠從價格的擺動中獲利,所得利潤換算成年利率,高達100%。但他卻向我抱怨,賺的錢還不夠多。我們坐了下來,談論到他的系統能在箱型走勢的市場中不斷獲利,且平均可獲得1/2點的利潤。我說,很不錯啊!那問題是出在哪裡?他說,希望每筆操作能賺1 1/2點,∴想重新設計那套系統。我提醒他,不可能從蕪菁擠出血來。
在股市想要真正賺到錢,必須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對,才有利潤可得。靠自己真本事賺得的錢,∵所有的守則都運用得恰到好處,那樣的錢就是你的,上面寫了你的名字。鈔票上面的肖像不是喬治•華盛頓,而是你的玉照。若不是靠自己努力賺得的錢,你會心懷恐懼,害怕那筆錢隨時可能失去。任何形式的恐懼和來自任何地方的恐懼,都是很難控制的感情。
我建議他繼續使用原來的系統,但是提高操作規模,從一口增為兩口,這樣每筆操作就能賺到1 1/2點,而不要想每口合約賺得1 1/2點。他拒絕了,理由是部位規模加大,市場風險提高。我同意這個觀點。
我們繼續談下去,拿出圖形來看,我發現從低點到高點,以及從高點到低點的擺動,平均只有約1整點。由於擺動本身來回約1點,∴沒辦法擠出1 1/2點的利潤。也就是根本無法在不增加風險的情況下,從每筆操作多擠出1/2點的利潤來。
從這次討論,我得到幾個結論:市場只能給它給得起的東西。不管那位朋友花了多少精力去修改系統,永遠不可能再擠出1/2點的利潤來,除非提高操作口數。市場能給的利潤就是那麼多;奢望它給更多,只是愚不可及。市場只是為了自己而存在,不是為了讓你予取予求。而你會在那邊,是因為你碰巧在那裡。你必須跟隨市場,隨波逐流。如果市場平均一天波動10點,而你需要一天賺進15點,進而一廂情願地認為它應該多波動5點,未免不切實際。
有些時候,在操作和投資這一行賺到的錢,遠超過一般勞工的所得;但有些時候,卻賺不到兩毛錢。這是一個十分難以捉摸的行業。
那位交易員朋友更深一層思考自己的處境後,終於慢慢理解自己想要的東西,和市場能給他的東西,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這麼說,是誰主宰一切?市場還是我的交易員朋友?∴別強求市場給你高於一般情況下所能預期的報酬率。
※參考資料:
《金融操作守則Ⅱ》,作者:William F. Eng,譯者:羅耀宗,出版者: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初版二刷。
※圖片來源:
https://cw1.tw/CW/images/article/201703/article-58d09848d62f2.jpg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