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瓊公司(Dow Jones & Company)的創辦人之一,也是「華爾街日報」首任主編的查爾斯•道(Charles Dow),也許會這麼說:
「買進的股票必須是從盈餘判斷具有投資價值,而且分配的股利價值十分不錯。當這檔股票的價格漲上來,盈餘價值轉差,分配的股利價值減少,就該賣出。」⇒ 股價低估+高殖利率,買進;股價高估+低殖利率,賣出。
雖然依據一檔股票的「價值」判斷好股、壞股的方法已經改變,但基本觀念仍一如從前。由於投資人對於價值的預期,以及對於價值上漲的預期,才能使股票價格漲上來。所謂價值不光是指股價,更要考慮種種因素,在這些因素的推動下,一檔股票才能吸引投資人買進。今天的市場中,主要的價值因素是盈餘,不管是過去的盈餘,還是未來的盈餘,都會影響投資人預期將來的盈餘會不會上漲,並根據這種預期,在市場上買進或賣出。
許多投資人犯了錯誤,在股價很高而且繼續上漲時買進股票,並且在股價下跌時賣出
⇒ 在高點買進時,期待未來的盈餘會更好;在低點殺出時,認為未來盈餘會更差
⇒ 買高賣低 ⇒ 從他們的行為可以看出,他們認為價值是由股價單獨決定的。
在股價比較低(但是價值比較高)時買進,在股價上漲後賣出獲利。這個看似簡單的觀念,在股票操作的實戰中,卻很難決定當下的股價是「低」?還是「高」?期待、貪婪、恐懼等各種情緒交雜在一起時,這個簡單的觀念就變得複雜、叫人困惑、慌亂。想要克制自己不去期待快速上漲的股票會繼續上漲,而不進場買進,是件困難的事。另一方面,抱牢股價不斷下跌的股票,在情緒上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一檔股票目前的本益比是高是低?若不看該檔股票的歷史資料,我們很難知道目前本益比是高還是低。∴彼得•林區(Peter Lynch)說:「買進一檔股票之前,你可能希望回顧它幾年前的本益比資料,這樣才曉得它正常的本益比水準是多少。」
⇒ 對一檔股票價格走勢的最大影響因素,似乎是歷史資料,而不是本益比本身。
如果一檔股票的價格跌得夠多,而且盈餘保持不變,甚至上升,那麼它的價格可能「低估」。這時候許多買主會回頭來買,推高價格
⇒ 只要盈餘趨勢穩定下來,投資人就有可能恢復買進 ⇒ 逢低買進應該是在基本面仍然看好時才為之。
操作股票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時時刻刻注意:相對盈餘,目前的價值如何。兩者的關係往往導致股價波動。投資人預期價值上揚時,股價經常會上漲,但真相出現時,也就是投資人的期望改變時,股價就下跌。
「低買高賣」的金玉良言是通則,講的是獲利了結的基本原則,但在股價上揚途中沒有提出一套可行的操作策略。∴改成如後所述將更有幫助:①股價相對於盈餘偏低時買進(=股價低、盈餘高)⇒ 逢低買進、②保護高額利潤、③盈餘相對於股價偏低時,則賣出(=股價高、盈餘低)⇒ 逢高賣出。
其實,決定所謂的「低價」、「高價」,等於是在做分析①盈餘和盈餘成長情況、②股價型態、③本益比歷史資料。有了這方面的研究分析,投資人就能確定買進和賣出的時機。做好這些研究分析,投資人就能對一檔股票目前的價值有個清楚的概念,同時知道那些價位是買進和賣出的理想價格。這樣的作法,比投資人一廂情願依據自己想要賣多少利潤而操作,要來得務實。
※參考資料:
《股票操作守則》,作者:Michael D. Sheimo,譯者:羅耀宗,出版者: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十月初版二刷。
※圖片來源:
https://media.zenfs.com/en/magazine.moneyplus.tw/11e3754932ce80d40c403de73de5a7ce
0 留言